美容產品竟成毀容利器 還能愉快地敷面膜嗎
面膜依靠朋友圈、微博等社交網絡銷售,消費者出于對人情的信賴購買。這種運營模式,極大地增加了產品質量風險,也增加了監管難度。
據央視新聞報道,近日,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對27批次不合格面膜進行了通告。在菌落總數不合格的面膜樣品中,某款產品超出標準限量值7200倍,超標幾十倍更是普遍現象。在熱傳視頻中,不少消費者使用面膜后,出現紅腫、起痘等過敏癥狀,甚至滿臉腫脹到難以睜眼的地步。
其實,在以往監管部門的多次抽查中,面膜一直是出事的“重災區”。每次問題產品遭曝光后,很多人心有余悸地表示“再也不敢敷面膜了”,但不久后仍照舊。不是消費者健忘,而是不合格產品太容易改頭換面。面對消費者的旺盛需求,低價劣質面膜仍有市場。
面膜行業的亂象與行業的暴利有關。有業內人士曾向媒體爆料,一片50元的面膜,實際成本可能不到5元。與之相對應的是行業門檻低,只要去看看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在賣面膜,就不難理解這一點。再就是監管困難的因素,雖然我國對化妝品和面膜都出臺了相關標準,但并未落實。
面膜依靠朋友圈、微博等社交網絡銷售,消費者出于對人情的信賴購買。這種運營模式,極大地增加了產品質量風險,也增加了監管難度。消費者維權同樣存在困難。即便使用后出現紅腫等不適癥狀,生產商只要以“是你膚質問題,不是面膜質量問題”為由,就能讓消費者啞口無言。這種利用消費者信息不對稱掩飾產品問題的做法,幾乎成了“面膜界”百試不爽的借口。一些消費者對此半信半疑,另一些則被商家不厭其煩的說辭洗腦,放松對產品本身的質疑,維權之路也因此中斷。
要改變亂象,首先當然還是要從監管上下手。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強化對面膜生產企業的日常監管,依法對違規生產不合格產品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。另一方面,對于消費者的投訴,要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,及時將不合格產品截留,避免更多人受害。另外,要構建更暢通多元的維權通道,加強對一些被投訴較多的企業、產品抽查的頻次和力度。
消費者除了要懂得依法維權外,也應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。很多時候,比起敷面膜,充足的睡眠、合理的飲食、適度的運動,可能是皮膚水潤、煥發青春的更可靠辦法。
面膜依靠朋友圈、微博等社交網絡銷售,消費者出于對人情的信賴購買。這種運營模式,極大地增加了產品質量風險,也增加了監管難度。
據央視新聞報道,近日,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對27批次不合格面膜進行了通告。在菌落總數不合格的面膜樣品中,某款產品超出標準限量值7200倍,超標幾十倍更是普遍現象。在熱傳視頻中,不少消費者使用面膜后,出現紅腫、起痘等過敏癥狀,甚至滿臉腫脹到難以睜眼的地步。
其實,在以往監管部門的多次抽查中,面膜一直是出事的“重災區”。每次問題產品遭曝光后,很多人心有余悸地表示“再也不敢敷面膜了”,但不久后仍照舊。不是消費者健忘,而是不合格產品太容易改頭換面。面對消費者的旺盛需求,低價劣質面膜仍有市場。
面膜行業的亂象與行業的暴利有關。有業內人士曾向媒體爆料,一片50元的面膜,實際成本可能不到5元。與之相對應的是行業門檻低,只要去看看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在賣面膜,就不難理解這一點。再就是監管困難的因素,雖然我國對化妝品和面膜都出臺了相關標準,但并未落實。
面膜依靠朋友圈、微博等社交網絡銷售,消費者出于對人情的信賴購買。這種運營模式,極大地增加了產品質量風險,也增加了監管難度。消費者維權同樣存在困難。即便使用后出現紅腫等不適癥狀,生產商只要以“是你膚質問題,不是面膜質量問題”為由,就能讓消費者啞口無言。這種利用消費者信息不對稱掩飾產品問題的做法,幾乎成了“面膜界”百試不爽的借口。一些消費者對此半信半疑,另一些則被商家不厭其煩的說辭洗腦,放松對產品本身的質疑,維權之路也因此中斷。
要改變亂象,首先當然還是要從監管上下手。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強化對面膜生產企業的日常監管,依法對違規生產不合格產品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。另一方面,對于消費者的投訴,要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,及時將不合格產品截留,避免更多人受害。另外,要構建更暢通多元的維權通道,加強對一些被投訴較多的企業、產品抽查的頻次和力度。
消費者除了要懂得依法維權外,也應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。很多時候,比起敷面膜,充足的睡眠、合理的飲食、適度的運動,可能是皮膚水潤、煥發青春的更可靠辦法。
- APP自動續費陷阱多 消費者警惕繳納“記憶稅”(2024-11-12)
-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:當心國產水果披上“洋外衣”(2024-10-23)
- “華佗回春寶典”傍名醫宣傳功效(2024-09-04)
- 山東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、蜜三刀等(2024-08-23)
- 上海市消保委測評寵物零食:寵德萊等4款自制寵物零食細菌超標(2024-08-23)